跟學生講到呼吸法,首先必須瞭解呼吸器官的結構,並配合器官的結構去練習,才是正確的呼吸法,也是暢通整個循環系統的要道。
用鼻子吸氣,而不用嘴巴吐氣,吐出的量越少越好,但要慢慢的吸氣吐氣,讓意識及動作的習慣配合好,才能慢慢降低呼吸速度,一下子要大幅度的改變,會做得不順暢。
呼吸有很多技巧,對健康、精神情緒都能適當的掌握,練得越深,越能掌握技巧,在培養靈感或面對事物的敏銳度,以及靈性的修持都有很大的幫助。
一般人的觀念是以肺呼吸,來掌握肺活量,但這只是肺部的呼吸而已;我們不只是要侷限在肺部呼吸,更要用腹部呼吸,再配合意識來掌控,則能發揮更多元的呼吸技巧,甚至到「體呼吸」。這一吸一吐看似簡單,但箇中必須具備很深的技巧和學問。
呼吸的訣竅
有許多人喜愛大自然,接觸大自然,但只在有限的時日與大自然對話,傾吐內心的鬱悶與壓抑,而後陶醉在大自然的懷抱。這雖然能暫時紓解心情繁雜的情緒,但無法徹底的解決。
許多人每天都作大自然的友伴,在工作之餘,就去看看花草、樹木,澆水、施肥、觸摸修整、栽種,依個人預設的情況而有各種作法,從這些活動中,很自然的表露出喜愛又關愛的舉動,是接觸大自然的最初步階段。當興趣較濃厚時,就會想要開展進程,由小而慢慢擴大,那才是漸漸進入大自然的懷抱。
也有很多人喜愛大自然,也很關心大自然,但缺乏保護大自然的觀念。的確,要了解大自然必須親身去體驗、細心的觀察,還要練氣,用心念帶氣與大自然中的一切去交換對流,自己才能感受到我們的身體也是大自然中的一份子。
所有的一切物體、物種都是大自然中的一份子,缺乏其一就會運作不順暢,體系不完整就會出現問題。
當今的大自然,就是出現這些狀況,才會形成各種天災、地變,各種不同的大小災難,這些都是人類沒有預警之處。如何從源頭杜絕災難的來臨,用有效的方法來幫助、調理,降低失衡的現象,跟大自然產生共振感應,是人類現今的課題。
探討大自然